5個品牌在社交媒體總會錯的事

緊急㩒錯掣

品牌在Facebook發出帖文之後,不難發現有一個「Boost Post」的按鈕,雖然使用很方便,但其實可以說是「交學費」,最大原因是這個推廣效率十分低。大部份專業的社交平台營運公司都會使用「Facebook Ad Manager」,一個比較全面的廣告系統。雖然使用上比「Boost Post」複雜,但可以設定廣告的目標,例如接觸到更多受眾或提高影片瀏覽人數等;更可以設定目標受眾,例如可以設定年齡或語言,以排除或專注某些受眾。另外都提醒大家,如果想學習Facebook的廣告營銷,可以到「Facebook Blueprint」自學,而且更是免費。

當廣播發射站

於網絡營銷上,與受眾的互動是尤其重要的,例如直播可以即時對觀眾的留言作出回應。然而很多時候,品牌卻忽略了帖文與受眾有否互動的可能。很多品牌會就產品資訊及企業傳訊發出帖文,但提醒大家要將內容轉化為與受眾可互動的帖文。例如公司獲取獎項,跟目標受眾有甚麼關係或獎項有什麼價值跟公司有聯繫,最重要是知道帖文能為客戶帶來甚麼價值。

收買人頭

每個品牌都會希望獲得更多的「Like」,但有些品牌會選擇「買殭粉」,即購買假帳戶來增加人氣,但其實這種方式會影響商譽及代表性,更會令品牌質素下降。假帳戶的互動很低,更甚是零互動。這裡建議大家開設新專頁時不必急於求「Like」,應多發幾個帖文,讓受眾更了解品牌,從而獲得真正的「Like」。謹記與受眾真正的互動才是不二法門,不要再收買人頭買「Like」了。

我出豉油你出「Like

一直以來有很多品牌都會推出抽獎來吸引更多受眾,但其實舉辦抽獎是需要有牌照的,否則便會違法違規了。其實往往有很多專業遊戲玩家,專門參加此類抽獎或遊戲以獲取獎品,而此類遊戲玩家是否會付費購買或使用你的產品便值得商榷。另外現時仍有些品牌會要求受眾「Like」、「Comment」及「Share」內容,但其實Facebook早於2017年12月發出公告定義此行為是「Engagement Bait」,意即為欺騙Facebook誤以為帖文很受歡迎,從而接觸到更多受眾。有見及此,Facebook有機會對用戶施加懲罰,降低其帖文的Organic Reach(自然觸及率)。如果大家想透過抽獎或遊戲方式推廣品牌,建議大家可以舉辦有內容參與的活動,就不會跌入「Engagement Bait」的範圍了。

進入忘我境界

不少品牌會同時營運Facebook、YouTube或Instagram等的社交媒體,有時候可能會為了發文而發文,忘記了當初營運社交媒體的目的及營運的策略。其實在營運社交媒體前要先了解自己品牌的人格,會使用什麼語調或什麼風格。現時有更多受眾更會著重品牌的價值觀,例如是否愛護環境等。

最後再次提醒大家,經營社交媒體沒有捷徑,唯有優質的帖文,用心的跟受眾互動才能留住得來不易的「Like」或「Follow」。

If you find this post useful, please share to your friends.

Share to friends

WhatsApp
Facebook
LinkedIn
Email

Related posts

Join Our Newsletter

Join our newsletter to receive the latest updates and market tips.